WL

越来越好,越好越来

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

一、2022年工作回顾

聚焦3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深谋实干、取得了显著成绩:

——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。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,“杭州超重力场”“杭州极弱磁场”2个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,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,10个省实验室杭州占7席,“1+2+11+7”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不断健全,蝉联省“科技创新鼎”,在杭单位荣获190项省科学技术奖,全球创新指数城市排名跃升至第14位、创历史最好成绩。

——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。

——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。

一年来,我们着重打了“八场硬仗”:

(一)打好疫情防控硬仗,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。

(二)打好经济稳进提质硬仗,高质量发展基础有效夯实。助企纾困政策全面落实。

(三)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硬仗,创新发展动能更加澎湃。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。

(四)打好改革攻坚硬仗,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。数字化改革水平全面提升。

(五)打好亚运筹办硬仗,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提升。亚运筹办基本就绪。

(六)打好文化软实力提升硬仗,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。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进展。

(七)打好绿色低碳转型硬仗,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魅力彰显。污染防治持续攻坚。

(八)打好保障改善民生硬仗,幸福美好生活共创共享。十方面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。

二、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

新时代新征程,政府工作要着力强化三个导向。

一是更加突出世界一流、全国领跑、全省龙头的争先导向。

二是更加突出创新深化、改革攻坚、开放提升的发展导向。

三是更加突出根植人民、依靠人民、造福人民的价值导向。

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。

(一)聚焦稳进提质,全力打好经济翻身仗。

(二)聚焦实体经济,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“一号发展工程”,全面落实“1248”计划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.5%。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,加快视觉智能、云计算大数据、高端软件、人工智能、网络通信、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,前瞻布局元宇宙、空天信息、仿生机器人、未来医疗、柔性电子等新兴数字产业群,争创国家视觉智能制造创新中心。深入推进产业数字赋能,加快传统产业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,创建省级未来工厂2家,培育市级链主工厂5家、智能工厂20家、数字化车间50家。

加快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。围绕省“415X”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,大力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%。着力培育智能物联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绿色能源产业,五大产业规模分别突破8000亿元、1200亿元、6500亿元、1700亿元、2200亿元,加快打造中国视谷、中国医药港、国际软件名城等产业地标。积极探索“基金+基地+招商”产业培育发展模式,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00个,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。扎实推进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,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600家,腾出用地1万亩、用能5万吨标煤。

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。对照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“百千万”工程,围绕“两地四中心”建设,制定出台服务业综合支持政策,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标杆城市,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.5%。壮大研发设计、数字服务、检验检测、标准计量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,集聚一批国内外顶级律师事务所、会计师事务所、证券公司、咨询公司等,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,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,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9家,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。推动10个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提质增效。提升健康、养老、餐饮、住宿、家政、物业、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,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业态。

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。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“520”工程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数字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,贯通产加销、融合农文旅,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.5%。加快“百千万”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,实施市级农地提标改造4万亩,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3万亩、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目标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38.1万亩、粮食总产量10.6亿斤。扎实做好“双非”整治后半篇文章。

发展壮大一流企业梯队。着眼培育世界一流企业,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、优化布局,进一步做强做优主业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分行业完善企业培育机制,做强一批新势力企业,新增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00家、省隐形冠军企业10家、国家级“小巨人”企业50家、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3家。实施新一轮企业培育行动,新增“雄鹰”企业4家、境内外上市公司25家、规上企业1000家。打好“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”收官战,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,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78万户。

全面提升产业平台能级。坚持科创西拓、智造东联、创新成网、平台集群。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能力提升和城市第三中心建设,推进城市功能、科创集群、生活体系、生态环境全面提升,构建“一廊四城两翼”发展新格局。全面启动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建设,腾出产业空间2850亩,招引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,加快“2+3”临空产业集聚,带动城东智造大走廊加速崛起。支持杭州高新区打造“世界领先科技园区”,支持钱塘新区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排位中争先进位,提升钱塘江金融港湾能级,加快“国际零磁科学谷”建设,进一步推广滨富、滨萧合作模式。突出“一园一主业”,形成更多“万亩千亿”产业平台。盘活“三块地”12万亩以上,出让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,加快1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,形成一批用地100亩以上、楼宇1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新空间。

(三)聚焦创新制胜,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落实省“315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,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。

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加快1个国家实验室和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。推进中科院医学所、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、西电杭州研究院、智元研究院等13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,加快建设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,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,深化“揭榜挂帅”攻关机制,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、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、实施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。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%以上、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%以上用于科技投入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.8%以上,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7%,技术交易总额1500亿元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、科技“小巨人”企业20家,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,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4500件。

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。加快西湖大学三期建设,支持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。开工国科大杭高院主校区,加快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主校区建设,推动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(学院)正式设立并运行。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战略合作,支持杭师大争创全国一流大学、浙大城市学院创建全国百强大学、杭职院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,形成梯次合理、各具特色的高校矩阵。

加快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。落实国家和省级海外引才等重大人才计划,新引进“西湖明珠工程”顶尖人才培育对象15名,新引育领军人才、优秀青年人才各150名,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,打造全谱系人才雁阵。扩大企业等用人主体自主评定人才试点,加大创新支持保障力度,探索实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、项目经费“包干制”。

(四)聚焦“两个健康”,全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。

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“一号改革工程”。

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。

大力支持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。

(五)聚焦文化兴盛,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。

(六)聚焦亚运牵引,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开放水平。

(七)聚焦绿色发展,全力打造全域美丽新杭州。

(八)聚焦共同富裕,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
(九)聚焦除险保安,全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