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故里·百草园
最熟悉的还是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鲁迅哥哥真是幸福,上学只需走5分钟就到咯。
百草园是个荒芜的园子,不仅瓦砾成堆,杂草丛生,而且有树木、蔓藤和飞鸟虫兽,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。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,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,或捉蟋蟀、玩斑蟊,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,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,夏天在树荫下纳凉,听蝉鸣唱,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。百草园的动植物,有可看的,有可听的,有可玩的,也有可吃的,对儿童来说真有许多乐趣。“紫红的桑葚,酸甜的覆盆子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……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我丰富的想象。
皂荚树已经用栏杆撑起来,像是一位历尽沧桑的守望者。
正值清明节后,菜畦里的油菜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花朵开得胜是灿烂。
光滑的石井栏,小时读书没看懂。现在一看,原来就是石井的围栏呀,说鲁迅GG小时候在那上窜下跳也不为过。
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,却有大园小园之分。有门通向东咸欢河,河沿筑有河埠,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,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,胜是喜欢河埠旁婆娑的树影。
鲁迅故里·三味书屋
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,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。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。何为三余?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。据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肃传》注引所载,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“三余”时间读书。所谓“三余”,即“冬者,岁之余;夜者,日之余;阴雨者,时之余”。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,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改名为“三味书屋”。
沈园
沈园相聚三味书屋不远,走路10分钟就到了。当然,也可以乘乌篷船过去。沈园一直被誉为爱情之园,源于陆游在这里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词《钗头凤》,悼念他和表妹唐琬的爱情。
陆游《钗头凤》
红酥手,黄縢酒,满城春色宫墙柳。东风恶,欢情薄,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。错,错,错!
春如旧,人空瘦,泪痕红浥鲛绡透。桃花落,闲池阁,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莫,莫,莫!
唐婉《钗头凤》
世情薄,人情恶,雨送黄昏花易落。晓风乾,泪痕残,欲笺心事,独语斜栏。难,难,难!
人成各,今非昨,病魂常似秋千索。角声寒,夜阑珊,怕人寻问,咽泪装欢。瞒,瞒,瞒!
一篇“风流千古” 的佳作,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。据《历代诗馀》载,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,感情深厚。但因陆母不喜唐琬,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。十年之后的一天, 陆游沈园春游,与唐婉不期而遇。此情此景,陆游“怅然久之,为赋《钗头凤》一词,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《钗头凤》。 ”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。
人太多了,没能拍到照片,借一张来用用。
东湖
号称“天下第一盆景” 东湖,原是青石山。两千多年前,秦始皇南巡至会稽(即现在的绍兴),在这里车喂马, 所以称这里的山为“占山”,民间又称“箬篑山”,当年这里山上多青石,此石坚而硬、用途很广。从汉代开始,这里就成为采石场,到隋朝,开采的规模更大。久而久之,靠一代代采石工的辛勤劳动,这么大的青石山被凿去了将近一半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采石场内,岩中泉水涌出来,河水从外溢进来,由场而成湖, 湖内碧波荡漾,这就是今天的东湖。清朝末年会稽人陶睿宣宣见到此地风景奇秀,便筑了湖堤,将湖水与河一分为二。堤外是贯通浙江东部的浙东(宁波)运河;堤内便是是东湖了。一百多年来,东湖经过许客人的修饰,成了—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。
原本大自然的许多奇观,用鬼斧神工来形容。看了东湖后,才觉得人类本身也会鬼斧神工的。
从桂岭向北,走过秦桥,这桥也有几千年历史了,从桥名上就可以得知。往东,漫步在白玉长堤上,东湖奇景可以细细品味。这里,景随步移,看岩石,形状怪异, 有的壁立数十丈,鬼斧神工;有的相对而立,就像石门;有的曲折有致,状如石洞。这都是古代采石工留下的不可再造的艺术精品。东湖门口有一副对联:“此是山阴_道上,如来西子湖头。”活脱脱写尽东湖的美景。
绕过笔架山。 迎面的石壁上刻有郭沫若的诗,是1962年郭沫若游览东湖所写下的,诗曰“箬篑东湖,凿自人工。壁立千尺、路隘难通。大舟入洞、坐井并观空。勿谓湖小,天 在其中。”小船划进陶公洞、洞内水色呈黛绿色、手插水中,会感到特别清凉;仰起头来,会有几滴小水珠凌空飞落而下。让我们看看洞顶的天空吧,真象是坐井观 天;船桨击水,如同在一个巨瓮中击掌。声音奇妙。
借图一张以示其鬼斧神工。
兰亭·曲水流觞
流觞曲水,亦称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觞,是旧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,其大致方式是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,将特制的酒杯(多是质地很轻的漆器)置于上 游,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,酒杯漂到谁的跟前,谁就取杯饮酒。如此循环往复,直到尽兴为止。文人则将此俗发展成名士雅集–酒杯停在谁的面前,还得赋诗一首,其乐趣略同今人的”击鼓传花”或”丢手绢”。东晋永和九年(353)三月初三,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名士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余人宴集于浙江山阴(今绍 兴)兰亭,作流觞曲水之戏,所谓”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。列坐其次,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”。这些吟咏之作被编成《兰亭集》,由王羲之作序,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。
兰亭的竹子非常秀丽。
“鹅池”二字,这两个字各成风格,“鹅”字看起来有着南方人的秀气,而“池”字则显得象北方汉子南洋的粗犷,人称“父子碑”,据说是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共同书写 的。而王羲之书法的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的精髓就是 从鹅的形体上,悟出书法的真谛。
康熙十二年( 1673 年),知府许宏勋重建,三十四年( 1659 年),奉敕重建,有御书《兰亭诗》,勒石于天章寺侧,上覆以亭;三十七 年( 1689 年)复御书‘兰亭’两大字悬之。
时间太短,以下几个地方没去成:
会稽山大禹陵
大禹一生四件大事,封禅、娶妻、计功、归葬,都在会稽山完成。大禹妻子是绍兴附近涂山人。至于大禹治水为什么与绍兴有关,个人猜测,也许几千年前绍兴是沿海,长江在此入海也说不定,所以治水治到后期,来到了绍兴会稽山,并喜欢上了这里。成为首领后,还时常到会稽山巡狩,以致终老于此。会稽山在早期,我想应该是非常有名的,除了熟知的越王勾践外,秦始皇和汉武帝也来过这里。后来,也许是五岳等声名鹊起,会稽山就不显得那么著名了。康熙下江南时,在会稽山举办过祭禹大典。
戒珠寺
原本是王羲之的住所,因为王羲之与和尚、墨珠与白鹅的故事,变成了戒珠讲寺。
八字桥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城市立交桥。站在桥上,看看傍溪而居的人家,甚至还有炊烟,水乡风韵一览无余。当天不知什么原因,这里的乌篷船不运营。
绍兴没有杭州的繁华与喧闹,但更接近水乡的朴素和真实,就如同鲁迅笔下那种绍兴的朴实味道。也许是绍兴的文化底蕴绵绵深厚吧。